alt not available
LifestyleArt & Culture

【藝術解憂心靈良方】專訪註冊音樂治療師周雪甄 | 讓心聲被聽見

alt not available
Monica Ng
29/11/2022

2022 年步入尾聲,不如來場大掃除,迎接新一年?說的不單是家中或辦公室的大掃除,而是心靈的清掃與 。這一年來,你的內心累積了多少壓力和不快等負能量?今期我們訪問了舞蹈藝術家盤彥燊(Wayson)、 戲劇治療師陳凌軒(Adeline)和音樂治療師周雪甄(Cat),分享他們以不同藝術方式為心靈detox的見解,期望有助提升大家對心靈健康的關注和認識。

藝術解憂心靈良方

專訪舞蹈藝術家盤彥燊 | 身體心靈的微妙緊扣
專訪戲劇治療師陳凌軒 | 在戲劇多面鏡中認識自己

 

常說音樂療癒人心,當音樂成為一門專業治療法時,又是怎樣的一回事?周雪甄(Cat)是香港首位同時擁有音樂治療及社工資歷的註冊音樂治療師(澳洲),20多年來遇過無數個案。在她眼中,音樂治療是「喚醒人內心的音樂小孩(inner music child)」,讓那些被別人甚至自己也遺忘的心聲重新被聽見。

Cat曾於匈牙利修讀音樂,後來因為一次在南斯拉夫(現已分裂的前南歐國家)差點喪命的經歷,萌生要以助人為職業的念頭,於是回港後就成為社工。然而在當了16年社工後,環境因素令她想跳出制度。「其中之一是workload,那時我們每三個月平均要見70多個個案,據知現在已飆升至平均130多個,實在很難顧及質素。」本身有音樂底子的她到了澳洲修讀音樂治療碩士,學的是Nordoff-Robbins音樂治療法。「我們用的是humanistic approach(人本治療,又稱非指導式治療),client想要用哪種樂器,我們就會用哪種樂器。」這種治療法運用很多即興音樂,又因以人為本,所以治療師必須對人擁有很高的觀察力;這些都跟Cat的音樂和社工背景不謀而合。

註冊音樂治療師周雪甄 Cay Chau

相較其他類型的音樂治療法,Nordoff-Robbins的入學門檻較高。「我們要至少懂得兩種樂器,又因為主要用即興音樂,八級只是最基本。」她表示課程在英國、德國、美國等地都有,反而澳洲現已不再提供,因為當年指導她的教授已離世。「我們的訓練是一對一的,每個地區每年收生一般不超過5位。」碩士畢業後回到香港順利入行,她笑說:「大概因為我本身就有社工經驗吧。」

Nordoff-Robbins音樂治療法的學派相信,任何人(包括身體機能有嚴重障礙者)都擁有對音樂作出回應的能力。Cat亦表示音樂治療的受眾很廣,從初生嬰兒到長者皆適合。「在外國甚至有讓音樂治療師進產房為媽媽減痛助產的,但前提是必須屬全自然分娩,不可有任何形式的現代醫療介入(脊椎止痛注射、會陰切開等),所以香港目前還未能實行。」

她說音樂治療的作用,在於協助當事人抒發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痛苦。「我的其中一個client是一位年輕女孩,她在家經常躲在房間無故哭泣,感到痛苦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。她來見我時,我叫她選一樣樂器來代表自己,她選了最小的shaker(沙槌);之後我要她再選兩種,分別代表想成為的自己以及過去的自己。前者她選了handpan(手碟),後者她選了一大堆不同的樂器,各種類型都有。」

Cat說這些選擇充滿象徵意義,治療師可從中分析她的性格,當中糅合了心理學知識。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認為,所有行為都不是無意識的,全部背後均有其意義。」她舉例說,小沙槌的特徵是不用怕奏錯旋律,只要控制力度又不會發出太大聲響;這些特質可以是分析的依據,再結合觀察當事人的一舉一動,像是奏樂時的情緒、節奏速度等,從而更了解眼前的對象。「作為治療師的我們在觀察,同時也讓他們有機會觀察自己。」她指不少個案的問題都源於家庭或年輕時的創傷,並在潛意識裡影響著當下,而他們卻察覺不到。「很多個案表示在治療過程中,像是跟以往的自己說再見。」

小孩聽到音樂就會隨節奏搖擺,但隨著人長大,漸漸會像是被一張棉被包著,蓋住自己的性格。音樂治療就是將之重新聯繫。

Cat說音樂治療需要時間,有些個案她已跟進了三年;因為治療師和被治療者之間必須有互信,而信任無法一朝一夕建立。「讓他們感到安全是很重要的。」她強調音樂治療並非要去改變一個人,而是用音樂喚醒每個人內心的「音樂小孩」。「小孩聽到音樂就會隨節奏搖擺,但隨著人長大,漸漸會像是被一張棉被包著,蓋住自己的性格。音樂治療就是將之重新聯繫,在他的容許下,慢慢將棉被掀開——千萬不能一下子突然掀開,那會嚇怕他們。」

她說經過這幾年疫情,增加了很多20、30歲的人去找她,有些是長期留在家中跟家人產生摩擦,也有些人感到前景茫茫。「香港人總是未到爆煲也不去求助,不過這狀況近年已有好轉,多了人正視心靈健康的重要性。」好奇Cat本身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緒,會否受個案影響?「當然我們會保持專業態度,但也不會迴避情緒;因為這也是一種同理心。」她強調情緒並非負面之事,當你很實在地擁抱自己的情緒,就是活在當下的體現,對生命有熱誠,自會看到當中的希望。

 

Text: Monica Ng
Photography: Raymond Chan

 

藝術解憂心靈良方

專訪舞蹈藝術家盤彥燊 | 身體心靈的微妙緊扣
專訪戲劇治療師陳凌軒 | 在戲劇多面鏡中認識自己